
6月有一场盛事——世界杯,32个国家带着不同的足球文化各呈异彩。6月的柳州也有一场盛事——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暨第六届全区基层群众文艺会演舞蹈、声乐比赛及汇报演出举行,不同特色的文艺节目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碰撞和视听体验。
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龚坚说,这一届群众文艺会演给他很大惊喜,相比往届,专业能力更高,创作内容更贴合文艺会演的宗旨——“全民艺术,全民参与”。另外,文艺会演首次在南宁以外的城市展演,更激发了各城市群众的参与度。
全民艺术,全民参与,全民共享,作为此次活动承办城市之一,柳州也一直是该理念的长期实践者,围绕着“人民”二字,“用人民的语言塑造人民的形象,用人民的歌声礼赞人民的生活”,用文化搭建起城乡交流的桥梁,让老百姓乐在其中。
完善“戏台子”,分享“好生活”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没有文化的普遍共享,一切文化成果都没有意义。而共享之首要便是平台建设。
近年来,柳州市持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市图书馆连续6届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三江侗族自治县、鹿寨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县及鱼峰区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全市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农家书屋1083个,实现全覆盖,鹿寨县查比屯农家书屋被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公共文化品牌活动蓬勃开展。随着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推进,“柳江之夏”“龙城金秋”等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形成辐射全国的文化品牌。其中,“柳江之夏”获得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与“龙城金秋”“全市农村文艺会演”“刘三姐大舞台”一起,成为柳州的四大群众文化品牌,创造着城乡同乐的文化之美。据统计,仅“柳江之夏”“龙城金秋”就已惠及群众数百万之众。
基层特色文化遍地开花。“农民文化艺术节”“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书香龙城·文化柳州”等群众文化品牌,让百姓乐在其中。
柳州还构建了以“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东门戏台周末邀您看大戏”“想唱你就来——卡拉OK走村入屯进企业大家唱”等为主题的惠民体系。“中外优秀剧目月月演”低票价惠民成常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由市委宣传部主导的柳州市文艺工作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北部三县,向基层百姓学习,并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送上文化服务,进行精神文化“扶贫”,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果,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反响强烈。目前,该活动正在形成常态。同时开展的还有“戏曲进校园文艺演出”“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柳州市文艺小分队走村入屯进企业巡演宣传活动”“柳州市扶贫攻坚文艺宣传巡演活动”等专题惠民演出,让百姓从中受益。
经过多年努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项目完成100%,文化惠民已经覆盖到市、县(区)、乡(镇)、村(屯),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影响广的惠民利民体系。
唱响古歌谣,盘活老手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经济上的小康固然重要,精神上的“小康”也事关老百姓的幸福感受。只有民间文化的活跃,才能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近年来,我市县区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文艺创作交相辉映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如火如荼。
“鱼峰山下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柳州是一座奇特的城市,现代的都市里仍然唱着古老的歌谣。鱼峰歌圩、融水坡会、三江花炮节等民间自发形成的节庆文化活动在地方政府保护、扶持中,成为了一道道有名的“乡愁”风景。
每届的“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城乡老百姓前来分享与参与。今年第五届“鱼峰歌圩”山歌邀请赛更成为“三月三”系列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110位歌手参赛。
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三月三”期间,我市民间民俗活动“千人芦笙踩堂”被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报道。2017年6月,柳州基层群众代表赴央视录制《群英会》(柳州专场),在综艺频道播出。同年9月,我市侗族大歌受文化部派遣参加第六届中国农民歌会,受到农业部、文化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我市还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让柳州非遗走向世界。
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地处偏僻,却因精美的侗绣而声名远播。绣娘韦清花这几年都很忙,不仅经常要到国内外参加活动,还被邀请到广西民族大学开课。这对一个农民来说,可谓破天荒,但这样的奇事在柳州却频频发生。
我市6名传承人荣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83名传承人、31个非遗保护工作平台获自治区级称号。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获得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持续进行“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展示宣传,打造“艺术课堂平台+校园展演平台+数字教育平台”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开展近400场“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遗项目在服务民生实现增收、促进脱贫等方面成效明显。三江县同乐乡年均销售刺绣产品两万件,年均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苗族织锦、苗族刺绣(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年销售额300万元,60名农户向基地长期供货,每人每月可获得2000元左右的额外收入,其负责人是苗族刺绣区级传承人李伊园,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
深挖老故事,开唱“新时代”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国家如此,对民族如此,对一座城市亦然。
从“柳江人”到“刘三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让柳州形成了天然的文化富矿。在过去的20年,柳州携手张继钢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以 “南方人的始祖之地”白莲洞和柳州山歌为灵感之源,“浇”开“白莲”;在广西12个世居民族文化提炼,谱成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从桂湘黔三省(区)交界的侗乡大山田园诗意中取材,创排出舞蹈诗《侗》。
从民间到殿堂,《白莲》《八桂大歌》均摘取了国家文华大奖,《侗》刚荣获第八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其中,最具代表的《八桂大歌》至今已在国内外演出4522场。
这些优秀剧目还成为了柳州融入“一带一路”的桥梁。近两年来,柳州推出“优秀剧目全球巡演”活动,努力让柳州文化、柳州故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白莲》《侗》《八桂大歌》巡演80余场,覆盖4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2省(区、市)42个城市,观众近10万人,国内外观众反响热烈。《侗》作为唯一的地方剧团演出剧目,亮相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开明开放、敢为人先,创新创业、自强不息。”这是柳州的城市精神,也是柳州文化人的态度。如今,柳州的文化人仍然充满自信地深耕在这片沃土上。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